返回列表
行業新聞

在工信部的推動下,中國的機器人産業正在迎來高速發展期,2015年将是中國機器人産業發展最為關鍵的一年,中國産機器人即将進入國際市場接受檢驗。如果中國機器人企業能夠把握住這個機會,我國就能立足全球高端裝備制造業。

  本報記者 梁文豔報道

  “新常态”是我國近年來的高頻詞彙,在新常态的背景下,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一系列問題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日,工信部發布了《2015年原材料工業轉型發展工作要點》(簡稱“工作要點”)。此次“工作要點”的核心主要着力解決制約原材料工業科學發展的突出矛盾,積極推進技術改造、兼并重組、淘汰落後、節能減排和軍民融合,加快培育發展新材料産業。

  “制造”轉型“智造”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工作要點》中提到了機器人産業的發展問題。其中提出,在機器人産業方面,擴大關鍵崗位機器人應用。尤其是在健康危害和危險作業環境、重複繁重勞動、智能采樣分析等崗位推廣一批專業機器人。

  那麼,為何機器人産業成為了工信部助推的産業之一呢?博隆咨詢分析朱翔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背景下,美歐、日韓等國家大力推動的“再工業化”、“制造業回歸”等發展戰略,将對我國制造業的發展産生重大影響。

  “而我國制造業當前的形勢是,外部面臨制造業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壓力,内部則存在制造業産業結構調整、勞動力成本上升、勞動力供給下降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朱翔分析。

  朱翔進一步分析,我國目前仍然是全球制造業大國,但要保持這一地位,必須緊跟美、德、日、韓等發達經濟體,盡快完成高新技術引領下新一輪的産業轉型和升級。

  近年來,随着先進制造技術、新材料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世界各國相繼掀起了機器人研發熱潮。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以機器人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制造業是裝備制造業的核心,是衡量一個國家産業核心競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國機器人技術、産業起步較晚,必須加快推進。

  從政府層面傳出的聲音足以看出,機器人産業的發展從最初我國的“制造業大國”向“智造業強國”轉型相契合。

  據記者了解,目前我國機器人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調查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機器人市場銷量為14980台,2011年達到22577台,同比增長50.7%。

  而據最新統計數據,201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26902台,同比增長19.2%,201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預計2015年,中國機器人市場需求總量将達35000台。

  如果從工業機器人裝機量的數據,呈現我國機器人的發展現狀。

  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統計,2012年我國工業機器人裝機量達到2.7萬台,同比增長19.5%,占世界工業機器人裝機量的14.8%,僅次于日本居全球第二。2012年國内工業機器人存量已突破10萬台,占世界存量的8%,僅次于日、美、德、韓。2013年我國市場銷售3.66萬台工業機器人,占全球銷售量的1/5,同比增幅達60%,已經取代日本成為世界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但是,如果從全球工業機器人使用情況來看,我國平均每萬人保有工業機器人數量僅為23台,不僅低于全球平均水平58台,更遠低于韓國的396台和日本的339台。目前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在我國的比例為6.4%,日本26.6%,美國13.8%,德國13.6%,韓國10.8%。由此來看,與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意味着我國工業機器人未來市場發展空間仍然十分巨大。

  因而,目前我國市場規模盡管已是全球最大,但相比日本、韓國國産機器人産業的發展仍很滞後,在汽車制造等高端行業領域,外資機器人的市場份額達96%,幾乎成壟斷地位。國内機器人的制造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并且核心零部件主要依靠進口,企業的行業競争力較弱。在如此客觀境遇下,助推機器人産業也成為必然的選擇。

  有業内人士稱,在工信部的推動下,中國的機器人産業正在迎來高速發展期,2015年将是中國機器人産業發展的最為關鍵的一年,中國産機器人即将進入國際市場接受檢驗。如果中國機器人企業能夠把握住這個機會,我國在整個高端裝備制造業就能立足。

  事實上,就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過程而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首次提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推動産業結構邁向中高端。從報告中可以看出,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推進意味着中國智能高端産業将在未來占據重要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不論是過剩産業的轉型升級,培育影響力的企業,還是助推機器人産業的發展等,還需要進一步規劃和實施。兩會期間也有一些人士認為,機器人産業還面臨着一些短闆。

  朱翔建議,對關鍵新材料的發展應從以下四大領域入手。一是特種金屬功能材料方面;二是高端金屬結構材料方面;三是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方面;四是高性能複合材料方面,包括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

  中商産業研究院行業分析師張智飛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應該加快各工業行業發展計劃的制定和落實,在計劃實施中,加強對計劃執行力的監督。而且需要加大對于新材料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更多新材料研發成功率,形成更多的研發成果。在電子商務平台開發中,加大第三方的引入力度,推動行業信息綜合平台的建設。

  中研普華研究員李湖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采訪時則提出了一系列系統化的期待。他說,首先是繼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推進城鄉一體、産城互動建設,通過新型城鎮化建設帶來的投資規模的擴大,增加對鋼鐵、石化、有色、建材等原材料産品的需求。

  其次是刺激下遊行業的需求,推動交通運輸、建築、家電、汽車等主要原材料下遊行業的平穩增長,以此擴大對原材料産品的需求,緩解部分産品的高庫存壓力。

  再次是開拓國際市場,鼓勵和支持優勢鋼鐵、石化、有色等大企業積極走出去,把緩解供需矛盾與對外開放戰略結合起來,參與國際競争,開發國際資源,擴大國際需求,緩解國内供給過剩壓力。

  最後是加強政府的引導,逐步建立完善行業風險預警機制,及時發現原材料工業發展中存在的風險和問題,制定有效政策,引導市場健康發展,維護原材料工業的發展環境。

  五個領域

  據《中國産經新聞》記者了解,此次的“工作要點”核心,主要體現在鋼鐵行業、水泥行業、智能工廠、新材料、機器人5個方面。

  對于鋼鐵行業而言,今年将制定鋼鐵工業轉型發展行動計劃,協調組織鐵礦行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另外,加快标準制修訂,研究取消進口關稅減免等政策措施,推動關鍵高端鋼材應用。

  而在水泥行業,國家今年将鼓勵水泥優質企業兼并重組,其中包括:水泥錯峰生産試點經驗,逐步推廣并建立北方采暖區水泥錯峰生産長效機制;鼓勵水泥優強企業開展兼并重組,推動已重組企業實現實質性整合,打造一批市場影響力大、核心競争力強的大型企業集團。

  另外,國家将落實原材料工業兩化深度融合推進計劃,抓好原材料工業兩化融合專項工作。在石化化工、鋼鐵、有色、建材等領域開展智能工廠、數字礦山、物聯網發展試點示範。

  2015年,新材料産業發展頂層設計将得到強化,其中包括:研究制定促進新材料産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制定石墨烯等專項行動計劃;組建碳纖維、石墨烯、稀土等新材料産業聯合創新中心。

  另外,記者還了解到,國家将加強稀土企業與應用企業合作,解決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瓶頸,支持稀土企業主動參與工業機器人領域企業的新産品和新技術研發。

  “新常态”之舉

  可以說,高層制定的這一系列戰略,是在“新常态”背景下的一次新的部署。

  朱翔表示,以原材料為主的資源型産業的轉型升級是我國工業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内容,在新常态經濟形勢下提出的《2015年原材料工業轉型發展工作要點》,對中國原材料工業結構的調整與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理論意義,同時也是對新常态的闡述。

  張智飛表示,通過企業的兼并重組,提升企業的核心競争力,提高産業集中度,推動産業優化升級;而建立落後産能判定标準使産能過剩的行業從此有了有效的監督标準和體系,同時也大大地遏制了産能的盲目擴張;随着國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各種新材料領域也将面臨非常廣泛的發展機遇。

  其實,在“新常态”的經濟發展背景下,最為人熟知的就是部分領域的産能過剩問題,例如鋼鐵、水泥。種種迹象表明,高層制定的《工作要點》是倒逼過剩産能退出市場。

��� 以鋼鐵為例,據公開資料顯示,按照新環保法的要求,目前70%的鋼鐵企業沒有達到新的标準要求,需要增加一定的環保設施,這一要求使得許多環保不達标,而實力又偏弱的企業面臨着很大的沖擊。

  另外,有觀察者認為,從“工作要點”來看,2015年工信部在環保方面的管理将更加嚴格,對于環保不達标或者産能過剩嚴重的鋼企将會面臨取締。

  事實上,不論是工業結構調整,或是提高企業的競争力,還是倒逼産能過剩行業退出市場,這些都是面對“新常态”的應有之舉。